第66章 《南京照相馆》爆了 (第1/3页)
1999年,是中文互联网社区的萌芽时期,虽然当时专门的电影评分网站还没有出现,但是已经有了一些论坛,成为了电影爱好者的聚集地。
比如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,比如猫扑大杂烩,天涯论坛也在今年上线了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首映第一天,一些帖子开始发布。
等到了第二天,各个论坛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帖子,毫无例外全部都是针对《南京照相馆》的。
【冰箱里的秦鹅:又是这种说教类的电影,内地的电影人,难道就不能跳出这种窠臼吗?你们的脑子只会想到这么狭窄的题材吗?】
【一力破天:确实,比起《辛德勒名单》、《泰克尼克号》,从立意上面就落了下乘】
……
直到一位昵称叫“泽野仙人”的网民,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批判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文章出现后,处在萌芽期的中文互联网社区,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盛宴。
泽野仙人似乎做了大量的准备,他从历史真实性、人物塑造失焦、历史叙事责任三方面,对南京照相馆进行了大全方位的批判。
他认为影片简化了守卫者的形象,片中通过士兵台词,渲染高级将领提前逃跑导致部队失守的情节。
这一设定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——这场战役实则是一场中国各级将领大多身先士卒、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役。
第88师、第74军等部队都在极端劣势下进行了顽强抵抗。
影片对此的简化处理,无疑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。
他还批判影片在人物刻画上,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。
侵略者伊藤秀夫的形象塑造趋于概念化,作为掌握着武器与摄影机的双重掠夺者,其形象被简化为日本法西斯的单一符号。
这种处理虽然清晰地表达了批判立场,却丧失了角色应有的复杂性,使得这个人物更像是一个理念的传声筒,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。
在历史叙述责任方面,他更是将主创团队喷的狗血淋头。
他认为为什么内地的电影人不能直接讲述那些真实存在的英雄故事?
约翰·马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影像资料、明妮·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义举——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段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舍弃这些真实而选择虚构,不仅是艺术上的失策,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。
这个帖子不仅在各大论坛盛传,更是被南方系媒体奉为至宝。
看吧!这才是观众的心声。
这回可不是我们乱说了。
内地的网民如今数量虽然不多,但是这篇帖子线上和线下同时引发舆论爆炸,所带来的影响自然很大。
舆论风向再一次给《南京照相馆》带去了压力,这一次纯粹是从电影的本身着眼。
对于这一点,周树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,他选择拍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时候,就知道肯定会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