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章 好苗子 (第1/3页)
张来福跟着一群学徒在院子里糊灯笼。
这活儿看着简单,可不那么容易,陈小旺来了两天了,抹浆糊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分寸,抹多了,糨糊会从纸缝里渗出来,抹少了,灯笼又粘不住。
别说是他,就连学徒一个月的邓岳川,糊灯笼也不熟练,有时候糊偏了,纸缝对不上,必须撕了重来。有时候糊松了,灯笼一晃,纸下来了。也有时候糊太紧了,没等糊好,纸撑破了。
王挑灯在旁边连踢带踹:“你还能干点啥?邓岳川,你都来了一个月了,连个浆糊都用不明白。
你看看,又废了两张纸,你糊这一个灯笼得用多少纸?你快把灯笼铺赔进去了,你自己觉不出来!
你别糊灯笼了,也别在我这儿学手艺,我丢不起这人,你滚回家去吧!”
一个灯笼两大子儿,售价这么便宜,用工、用料,都必须省到极限。
王师傅一边做灯笼骨架,一边骂学徒,本来他也想骂张来福两句,想起张来福刚才说的选料、图纸那些破事儿,老王就觉得生气。
可看张来福干活,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。
张来福第一次糊灯笼,手很稳,糨糊用得很准,糊得严丝合缝,松紧相宜,算得上合格的成品。
而且他干活很快,拇指和食指捏着毛边纸,剩下三个指头顺着灯笼骨架的走向往上糊,一转糊一圈,一会糊一个,周围几个干了好多年的老工人,都没有他手快。
今晚有大单子,王挑灯先忙着干活,等活计忙完了,他叫住了张来福:“你以前学过这行?”
张来福道:“我学过做纱灯,但没学全,我这还带来一盏。”
这纯属胡扯,为什么这么熟练,张来福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他只觉得毛边纸和浆糊都和自己特别默契,就跟给自己家媳妇儿穿衣服似的。
看到张来福带了个纱灯,王挑灯将信将疑:“你这灯是瑞华坊买来的吧?纱灯和咱们也不是一个行门。”
“隔行不隔理。”张来福随便敷衍几句,跟着陈小旺吃夜宵去了。
王挑灯看着张来福的背影,眼睛一阵阵发亮。
一名老工人在旁边问道:“王师傅,看见好苗子了?”
“好苗子,真是好苗子!”王挑灯的眼睛越来越亮了。
……
老亮灯铺就这点好,无论工人还是学徒,吃上绝不亏待,今天赶工辛苦,夜宵有鸡有鱼,还有酱牛肉。
吃饱喝足,回屋歇息,张来福对住处并不挑剔,暑假打工的时候,他住过二十人一间的宿舍。
这地方的住处还挺宽敞,一间屋子目测二十平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