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:重锤,工业真正的重锤 (第3/3页)
 我也未必能够做出来你们现在的成果。
    现在这跟管子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了?”
    其实陈常在教给他学生们的,确实是一些制备试验的路径和方法。
    而且有些东西,是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东西。
    比如软管内部耐油性更好的丁晴。
    比如钢丝夹层。
    比如这根软管上用的聚氨酯,这是1937年才被国外合成出来的。
    现在是1936年,陈常在就让王锦华给合成出来了。
    可以说,现在这根高压液压软管,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软管。
    不管是材料还是制造方法。
    但是陈常在对于这些东西的制造方法,也只是限于知道而已。
    这些毕竟不是他的专项。
    但是他后世那时候,想要考上高级工程师,所需要涉猎的方方面面可是太多了。
    你虽然可以做不出来。
    但是你必须要知道这里面都是怎么回事,是怎么做到的。
    不要以为高级工程师的那个本本,是那么好拿的。
    而作为技术员出身,从技术员干到总工程师,又干到生产副总的他。
    如果没有就过硬的技术和基础知识,不能深入了解军工厂内部所有设备的原理和细节,他凭什么以技术员的出身上位。
    而锻压机,不过是他们军工厂中的一个设备而已。
    “老师,现在这根管子,在五十七兆帕的时候坚持了一分钟
    在二十五兆帕,进行连续冲击试验时,坚持了两万次。
    现在这根管子在二十二兆帕的压力内,完全可以在寿命期内长时间使用。
    这一切,还都归功于吴师弟他们。
    他们按着老师你说的方法造出来了,用蒸汽机加二级减速机带动的,那种柱塞式高压油泵,打出来了这么巨大的压力。
    否则我们也无法完成这些试验。
    虽然这些材料现在还是实验室产品,数量不多。
    但是想要满足老师您,制造的锻压机的需求,还是能够满足的。”
    陈常在听了王锦华的话后,先是摇了摇头说道:“我说了。
    我告诉你们的只是理论。
    现在能够成功,这主要还是你们自己真的下了苦功夫。
    是完全用你们的努力换来的,和我的关系不大。
    其次,你们能够在实验室里,就能满足我想做的锻压机的需求,我很欣慰。”
    看着他带出来的学生们,现在已经一个个的都有了他们自己的成果。
    陈常在确实是非常欣慰。
    当初陈常在之所以让他的学生们,想办法做出来了这根软管再去制造锻压机。
    而不是直接用现在世界上普遍使用的,安全性更好的硬管连接。
    那是因为用硬管连接,对于现在这里来说,技术性太过复杂。
    不管是图纸设计还是加工精度,不管是对安装技术工人的技术要求,还是对生产工艺的要求。
    这种难度就不是现在陈常在这里能够满足的。
    至少几年之内是做不到的。
    如果强行上硬管,那样的危险性反而更大。
    那不是一台小柴油机,也不是一台蒸汽机,那是重达几百几千吨的大家伙。
    那东西要是出错了。
    只能说悔之晚矣。
    而现在,如果在主要的连接部位使用软管连接。
    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放大安装精度冗余。
    至于以后更大的锻压机出现了,无法使用软管的时候。
    那时候陈常在相信,他的手下,绝对已经培养出来了一支技术绝对精湛的队伍。
    所以刚开始时陈常在就是冒险。
    他让王锦华他们,从一开始就在石油化工和金属化学、材料科学方面。
    按着他给出的路子去摸索。
    哪怕是他们没有成功,那也没什么。
    就当让他们打基础了。
    大不了就继续用大锤去砸,或是弄出来一个蒸汽锤就是了。
    不过王锦华他们确实是没有辜负他陈常在的期望。
    他们真的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,就从最基础开始,弄出来了陈常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。
    天才就是天才。
    对于这些学生们,陈常在是感到最为满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