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:
关灯 护眼
飞碟文学 > 我在襄阳那些年 > 第四十七章 捷报破局

第四十七章 捷报破局

    第四十七章 捷报破局 (第3/3页)

    “塔海之前还忌惮他的威名,不敢强攻蔡州,”黄蓉轻声道,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赞叹,“如今连阔端都败在他手里,这孩子……到底成长到了什么地步?”

    她自恃聪慧,见过的英雄豪杰不在少数,郭靖的忠勇,黄药师的通透,可从未有一个人,能像孟之继这样,在如此年轻的年纪,便兼具勇毅与智谋,既能在旷野上冲锋陷阵,又能在巷战中精打细算,更难得的是那份临危不乱的定力。

    这份钦佩,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,荡开圈圈涟漪。那些暗中滋生的情愫,本就藏在心底,经此一激,竟愈发浓重,连她自己都没察觉,望着西南方向的目光,已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柔软。

    “孟帅在信里说,”王大用收起激动,指着战报末尾,“让我们不必再死守蔡州,转入消耗战即可。利州一破,蒙古军南北被隔断,邓蔡二州的压力小多了,咱们只要拖到他们粮尽,便是胜利。”

    郭靖松了口气,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。不必死战,意味着能减少伤亡,意味着蔡州的百姓能少受些苦难。他看向黄蓉,眼中带着歉意与温和,想说些什么,却被对方轻轻避开。

    黄蓉转身走向城头,阳光洒在她身上,却暖不了心底那丝异样的悸动。她知道,自己对孟之继的在意,早已超出了叔嫂辈对晚辈的关切,可这份情愫,注定只能藏在心底,在这烽火连天的乱世里,连宣之于口的资格都没有。

    千里之外的樊城,孟府的庭院里,武三娘正将一件刚缝好的护心甲摊在石桌上,细细检查着针脚。丫鬟匆匆跑进来,手里举着一封家信,声音带着雀跃:“夫人!大捷!公子在四川打了大胜仗,收复利州了!”

    武三娘手中的针线“啪嗒”掉在地上,她猛地站起身,接过家信时,指尖都在发抖。信是孟之继的亲兵代写的,字迹潦草,却写得详细:公子如何夜战利州,如何与水师合力破城,如何击溃阔端……字里行间,都是对孟之继的敬佩。

    “我的夫君……”武三娘捧着信纸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,却是喜极而泣。她知道他厉害,知道他能打胜仗,可当“收复利州”“击败阔端”这样的捷报真的传来时,心中的自豪与激动,还是让她难以自持。

    她想起临行前,他在灯下帮她理好鬓发,低声说“等我回来”;想起他偶尔归来,会笨拙地为她描眉,说“三娘的手艺,比军中的甲胄还结实”;想起那些相守的夜晚,他褪去一身戾气,像个孩子般靠在她肩头,说着军中的琐事……

    那些温情,是他在烽火中留给她的念想,也是她在樊城苦苦等待的支撑。如今他立下如此赫赫战功,扭转了战局,她跟着骄傲,却更挂念他的安危——胜得越辉煌,仗打得便越凶险,他身上的伤,怕是又添了不少吧?

    “夫人,厨房炖了您爱吃的银耳羹,趁热喝些吧。”丫鬟轻声劝道。

    武三娘摇摇头,将护心甲仔细叠好,放进早已备好的行囊里。“备车,我要去趟江陵。”她要亲自将这护心甲送到孟帅手中,托他转交之继,哪怕只能让他多一分安全,也是好的。

    走到门口时,她回头望了一眼庭院里那棵他亲手栽下的石榴树,如今枝繁叶茂,正盼着主人归来。“公子,我等你回来。”她在心里默念,眼中的柔情,比樊城的春光还要温暖。

    蔡州城头的风依旧清冷,黄蓉望着城外蒙古军营的方向,塔海的营垒果然安静了许多,连巡逻的骑兵都少了。利州大捷的消息,显然也传到了这里,让这位蒙古名将不敢再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“黄帮主,塔海这是怕了?”一名丐帮弟子笑着问道。

    黄蓉收回目光,轻轻点头,嘴角却没什么笑意。她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平静。蒙古军绝不会甘心失败,接下来的较量,只会更加艰难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为何,想到孟之继在利州站稳了脚跟,想到那少年将军正以一己之力搅动川蜀战局,她心中便生出一股莫名的底气。仿佛只要有他在,再难的困局,终有破局的一日。

    这份没来由的信任,连她自己都觉得诧异,却又无法否认。就像此刻,望着西南方向的天空,她竟隐隐期待着,能再听到那个名字,能再看到那个身影,哪怕只是在梦里。

    烽火连城,千里相隔,两份悄然滋长的情愫,因一纸捷报而愈发清晰。一个藏在蔡州城头的寒风里,一个融在樊城庭院的暖阳中,都在为同一个人牵挂,为同一场胜利欣喜,也为同一份未知的将来,悄悄悸动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