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9章 见迁思异 (第1/3页)
    黄初七年对于洛阳来说,绝对是个充满波折的年份。
    但这种波折并未随着新帝登基,改年号为“太和”而平复下来。
    反而因为迁都之事,再起新的波澜。
    虽说早有预料,但舆情之激烈,依然稍稍出乎了曹叡的预计。
    就连始作俑者,刚刚从司空迁任司徒的王朗,也有些措手不及。
    特别是随着雍丘王曹植突然上书参与论战,继而获得不少曹氏宗室的支持,更是将这件事的性质推向了另一个层面。
    “雍丘王糊涂啊!”
    “他身处嫌隙之地,正该韬光养晦以求自保,怎能在这种时候给朝廷添乱呢?”
    许昌宫城里,侍中辛毗一脸痛心疾首。
    而在他面前,骠骑将军曹洪,豫州刺史贾逵,面色各异。
    曹洪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经历。
    当初曹丕当政,他同样受到猜疑。
    好在辛毗及时来陈述利害关键,加上彼时蜀贼来势汹汹,朝廷正是用人之际,自己适时退让,终究还是熬过了曹丕这一朝,保有大将的名位。
    从这个角度来说,他其实很赞同辛毗的说法。
    曹植那竖子就不该在这时候当出头鸟。
    真以为新帝对宗室的警惕防范,跟先帝会有什么不同吗?
    但另一方面,他其实又打心底里赞同曹植的提议。
    也即天子应该有死社稷的决心,不能因为敌兵临境而迁都。
    至少不该在登基的第一年就迁走。
    好歹先打一仗再走嘛!
    岂能让天下人看轻我曹氏男儿的气魄?
    不过看样子,眼前这位辛公,还有旁边的贾公,似乎有不同看法?
    想到这,早已被现实磨掉了一些棱角的曹洪曹子廉,呵呵一笑,转头对贾逵道:
    “不知贾使君对于曹子建上书此事,有何看法?”
    贾逵微微摇头道:
    “雍丘王有拳拳报国之心,纵然时机不对,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?”
    “如今贼势汹汹,河东沦丧,洛阳眼看着要直面贼人屠刀,无论是守还是走,都能说出些道理,也都可以加以驳斥。”
    “究其原因,乃是每个人的经历,所处的立场,利益得失的计算,都有所不同罢了。”
    “好比说在下,身为河东人,当然是盼着王师早日克复故土的。”
    “只要有利于此事,迁不迁都又有何妨?”
    “又比如说佐治。”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