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1章 皇太子 (第3/3页)
乱想?妙哉妙哉。”
    董允见太子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,本能地皱了皱眉。
    虽说他也认为太子请教丞相是有益的,且丞相必会尽心匡扶
    但作为人君,怎能事事依赖于臣属,没有自己的主见?
    于是轻咳一声,比出第二根手指:
    “其二,眼下关中百废待兴,殿下登基之后,可下诏让群臣献上治理关中之策,一来宣明国政方向,二来借机考校各臣、将的才能优劣。”
    刘禅一听到要搞诏书、策文就感觉头大。
    但看到董允目光幽幽地盯着自己,以及左右舍人都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,暗自一叹,道:
    “就依休昭所言吧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随着皇太子和蜀中重臣陆续进入长安。
    原本暂停的各项事务得以重新推进。
    首当其冲,自然是刘备的葬礼。
    虽然刘备生前要求“薄葬”,且也是当前时代流行的风气。
    但葬礼再怎么简薄,该有的程序还是要有。
    比如下葬的位置,自然是对标前汉的先帝们。
    也即在长安周边找一处风水宝地。
    除此以外,庙号、谥号这些关乎宗庙传承的要事,也不能轻忽。
    作为再兴大汉的开国之君,刘备必然要占一个“祖”的号。
    而考虑到“太祖”已被高皇帝所用,“世祖”已被光武皇帝所用。
    群臣一番商议,最终定了一个新庙号:烈祖。
    谥号的选择则有些争议。
    毕竟此号是用来评价君主一生的功过是非。
    而作为开国之君的刘备,其功过,本质上是与季汉立国的过程所绑定的。
    所以谥号既是评价刘备一生。
    也是在间接评价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新兴帝国。
    经过各方名士、大儒激烈争论,最终选出了两个谥号。
    一为昭武。
    一为昭烈。
    当这两个号呈递到诸葛亮面前时,他却未急于做决定。
    反而召见枢要在京的公卿重臣,一同议定。
    诸葛亮:“昭者,日之明也。”
    “昔年蔡邕蔡伯喈作《独断》,言‘昭’字作帝谥,有声闻宣远之意。”
    “此外,世有公论:昭德有劳曰昭,容仪恭美曰昭,圣闻周达曰昭。”
    “此皆契合先帝之德,我以为甚妥。”
    “关键在这个‘武’字和‘烈’字,诸公有何见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