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4章 我婿麋威有柱石之资 (第3/3页)
,代替关羽总督荆州州事。
    时间很快来到当月下旬。
    这日,麋威正为存粮能否支撑到下一年宿麦收成而发愁。
    李鸿忽然求见,说孙狼在熊耳山之北有重大发现。
    “魏军在宜阳囤积了大量辎重?确定是宜阳?确定是辎重?”
    见麋威肃然质问,李鸿不敢怠慢,双手奉上一份军报。
    此报以淡黄色的麋氏纸书写。
    字写得歪歪扭扭,错别字还不少,更无文采可言。
    一看就是初学者的水平。
    麋威反而确信是孙狼的笔迹。
    于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。
    结果心中的疑惑反而更大了。
    首先,孙狼以性命担保,自己是亲眼看见大量辎重从洛水转入北岸的宜阳城。
    车船转运昼夜不息,持续多日。
    船吃水极深,车辙也清晰可见,绝非空船空车。
    此外大概是城中邸阁不够用,魏军又在宜阳城外临时搭建粮仓,连绵数里,守卫森严。
    如果此事为真。
    那就说明洛阳方向的魏军,在洛水西线将有大规模军事行动。
    洛阳西边是哪里?
    关中。
    自古以来,从洛阳西入关中无非是两条路。
    首先是自黄河坐船西上,直达潼关。
    这是理论上最快捷的路线,但实际上极少有人这么走。
    因为洛阳往西,一直到陕县的三门峡河段,是以礁石多、水流急、难行船而著名的。
    所谓人门、神门、鬼门,一门更比一门险。
    顺流而下尚且容易翻船,逆流而上更是噩梦。
    大军通行毫无可能性。
    再考虑到这一段黄河的北岸峭壁连绵,平地极少。
    所以关洛之间的常规交通要道,主要落在黄河南岸。
    也即俗称的崤函通道。
    而这段通道按照西出洛阳的路线不同,又分为北道和南道。
    其中北道路程最短。
    出洛阳后,沿着邙山南侧的河谷行进,依次经过谷城、汉函谷关,新安,然后抵达陕县,从这里开始转回黄河坐船,最终自潼关进入关中地区。
    而南道则是直接走河道更宽的洛水,在宜阳一带上岸,最终依然是去往陕县。
    相比起北道,南道的路程无疑更曲折。
    但胜在有大段落在洛水河道上。
    这就导致,如果需要在关洛之间大量调运物资,南道是个更合理的选择。
    而且物资走南道,正好给士兵留出路程更短的北道,便于快速出击、支援。
    而宜阳城,正是南道上的一处重要的物资中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