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司马懿的暗示 (第2/3页)
其后经过平县,最终到达平县以北的一处黄河渡口,小平津。
这里河水平缓,是天然的良渡,与下游的另一处渡口孟津共同构成洛阳的北部门户。
正是洛阳八关当中的两关。
所以这里又有“小平津关”之称。
从这里渡河,就能去到司马懿的故乡河内郡温县。
不过司马懿今日并非为归乡而来。
下车后,两人登上一座高台。
台上,大魏天子的旌旗在河风吹拂下,摇曳生姿。
徐庶对于此行目的越发疑惧起来。
……
见面之后,曹丕并未谈及严肃的军国大事。
甚至都没有提及徐庶近来大肆抓捕官吏的问题。
只是天南地北随意闲谈,仿佛今日是来赏秋的。
直到话题忽然转入昨日郑称求见。
曹丕蓦地问了一个跟司马懿大同小异的问题:
“徐卿,你给朕说句实话,郑公是否有牵涉蜀贼之案?”
徐庶闻言心中一咯噔,下意识看了一眼旁边的司马懿。
然而后者目光正落在北边滔滔大河之上,似被浪声吸引,没听到这一问。
倒是早就陪侍一旁的尚书令陈群,此时看着自己,目光颇有深意。
这一刻,徐庶心底蓦地闪过一个念头。
相比起名位更高的陈群,司马懿才是更得圣心,更懂隐忍的那个。
将来曹丕不在了,司马懿说不定能后来居上。
这个念头与眼前无关,一闪便逝。
徐庶赶在曹丕变得不耐烦之前,平稳应声:
“臣并无找到郑称的罪证,也无人举告其有罪。”
“真的没有?”曹丕追问一声。
徐庶:“没有。”
曹丕脸色骤然阴沉如铁。
河风卷起旌旗猎猎作响。
渡口的涛声在沉寂中愈发喧嚣。
司马懿终于收回远眺黄河的视线,缓缓转首,嘴角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。
尚书令陈群则微微摇头,轻咳一声,似欲缓和气氛。
徐庶脊背渗出了冷汗。
脑海中不自觉又浮现自家满门被弃市杀头的惨烈景象。
却又被他强行按捺下去。
越是这种时候,越不能方寸大乱。
建安十三年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