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5章 再加一把火 (第2/3页)
制十万纸,旬月即可刻书万套?”
夸张了,夸张了!
麋威暗暗吐槽某些吹牛不打草稿的军士。
照直道:“雕版印书确实比手抄更适合大量制书,而且只要版子弄好,就不容易出错。”
“但这雕版本身很是考验工匠的手艺,旬月万书有些过了。”
“不过杨公若只是印发一篇檄文,倒是不难。”
“我军中有不少从蜀中带来的巧匠,去年攻取昆阳城时就曾用过此术大量刻印降书,手艺都已熟练。”
“杨公若需要,我回头调一批工匠来宛城。”
“只是杨公。”麋威好奇地看着对方。
“为何要使用雕版?莫不是也打算效仿去年昆阳之战,海量传檄于郡县?”
杨俊先是感谢一声。
然后解释:
“确实打算效仿使君故智,却不仅仅在郡县。”
“我意,当将檄文尽量、尽快传至海内州郡,天下皆知。”
“若实在做不到,至少要传到司、兖、豫、荆、扬这五州。”
麋威闻言顿时来了兴致:
“为何要‘尽快’?”
杨俊道:
“不瞒使君,按照敌国的九品官人之法,今年各州郡中正官,大多要重新定议士人乡品。”
“当此之际,若我朝能大肆为昔日大儒、名士正名,便是不足以笼络中原士心,也足以扰乱本年的清议定品,继而彻底扰乱敌国朝堂!”
啪!
麋威拍案而起,目光瞪圆。
杨俊这一招,可太损了!
所谓九品官人之法,或者说九品中正制。
本质上,就个卷“评语”的选拔制度。
不同于卷“名望”的两汉察举制,也不同于卷“考试”的后世科举制。
曹魏的官员们想要升迁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应州郡中正官的评语。
可谓一评定高下,一评分清浊。
但中正官也不能毫无根据,全凭个人喜好地乱评。
这会导致自身失去公信力,继而失去中正官的职权。
所以在实际操作中,定品主要有两个依据。
首先是家世,也即家庭出身和背景。
这里面既包括父祖的仕宦经历,也包括受学的师门。
甚至连父祖的师承,官长、故吏等等,也都会综合考虑进去。
其次则是对个人品德才能的总体评价,称之为行状。
在当下,曹魏的九品官人之法虽然尚未堕落到只看家世不看行状的地步。
但家世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