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平反,都可以平反 (第2/3页)
霸有失,会给自己带了难以估量的政治冲击。
好半天,才压住情绪,振作起来:
“汉军来得匆忙,只能靠木围锁道,来不及夯实甬道,修筑墙垒。”
“我人多势众,急速奔袭,必能破其围,救出夏侯仲权!”
众将轰然领命。
而曹泰则暗暗思忖。
叔父用兵,果然还是落在一个“速”字。
……
“使君,朝廷……果真要为先师正名?”
宛城州府内,杨俊双眼通红,紧紧握在麋威双手,不肯松开。
那日春社饮宴,麋威一语惊四座。
总结起来就一句话:
为那些曾经被曹魏打压的名士伸冤,恢复名声!
麋威这么做,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迎合“每与操反,事乃可成”这句话。
或者说,正因为为这些人正名,本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反曹效果,所以他才要这么做。
好比说说杨俊的老师,陈留大儒兼名士边让。
他当年为何被曹操杀害?
或许有个人性格的原因。
但曹操麾下难道就缺少性格有缺陷的谋臣了?
譬如程昱,这位在后世曹操麾下谋士的排名中必进前十的智者,就是公认的性情刚烈傲慢。
可这影响他在曹操麾下高官厚禄,寿终正寝了吗?
归根结底,曹操之所以杀边让,是因后者的存在,妨碍了他掏空汉室权柄。
威胁到了曹魏的统治。
另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孔融。
比这个更典型的则是一度担任曹操麾下“萧何”角色,且绝对功勋卓著的尚书令荀彧。
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性情偏激、执拗。
但这绝不是他们遭到杀害的根本原因。
立场上的区别才是。
因为一旦心存保存汉室之念,哪怕仅仅是形式上的保存,都必然与曹魏及其支持者存在根本利益冲突。
所以。
名士边让被兖州牧曹操杀害了。
名士孔融被丞相曹操杀害了。
名士崔琰被魏公曹操杀害了。
而当魏公曹操准备称王加九锡,出警入跸的时候。
就连曾经的老战友荀彧,也被逼得自尽。
这些人未必都真心向着汉室。
但这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他们都是公认的,被曹操迫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