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大局在手 (第3/3页)
上。
    此时不免好奇锦囊里到底藏了些什么。
    于是双双打开。
    “这是……莂?”
    两人看着各自手中的竹牍。
    发现牍顶各有“同”字的半边,正是佃地常用的文书。
    区别是两牍的文字并不一样。
    准确地说,是各自只有半截词句,正反面都有。
    需要拼在一起才能读全。
    马谡蓦地想起那日在尚书台,麋威曾建议自己与张嶷“取长补短,齐心协力”。
    心有触动,立即将二牍拼在一起。
    然后便看到其中一面写着“此百钱之计也”的文字。
    当场哈哈大笑,又与张嶷分享这段经历,后者顿时莞尔。
    旋即两人又翻转莂,看文字更多的另一面。
    原来是一首改了词的小诗:
    “力能排南山,又能绝地纪。”
    “谁能为此谋,汉吏张伯歧。”
    这下轮到张嶷心有触动。
    蜀中无人不知诸葛亮好诵《梁甫吟》。
    所以张嶷一眼就看出这是断章取义而来的两联。
    排南山、绝地纪。
    正好对应张嶷此番重开南中旄牛旧道的贡献。
    若以此为墓志铭,足慰平生。
    当然,美中不足的是,这底是断章取义。
    少掉的还是原诗最精华那两句。
    所谓“一朝被谗言,二桃杀三士”。
    所以张嶷不免吐槽一声某人改诗就改诗,竟还偷懒少改了两句。
    实在想不到应景的的词句,写个“一朝破贼众,二旬下三地”也凑合啊。
    “不,不能要这两句!”马谡猛然大叫。
    张嶷尴尬地搓手道:
    “幼常不必如此,我就是随口逗趣而已,并没有独占功劳的意思……”
    “我非此意!”马谡激动摇头。
    “我意思是,这小诗妙就妙在省缺了‘一朝被谗言,二桃杀三士’这两句。”
    张嶷不解:“为何?”
    马谡:“师善是借此提醒你我,只要有他这位监军在,我等就无须畏惧朝中小人进谗言!可以放心大胆为国做事!”
    张嶷恍然大悟。
    毕竟他跟马谡一样。
    同样被李严造谣污蔑过。
    也同样在麋威筹划下,洗刷了冤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