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(第2/3页)
来知兵,且一直忠肯办事,为王事出力甚多,不至于欺上瞒下。
    有人则认为李严虽然知兵,但架不住黄元是个庸将,所谓南北夹击根本没夹成。
    说来说去,倒是没人提及张嶷本人如何。
    唯独麋威深知这位未来的南中守护神,绝对不是个推诿责任,欺上瞒下的小人。
    所以对李严所报的真实性越发怀疑起来。
    这倒不是他对李严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偏见。
    而是说,假如李严所报才是真的,那就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
    李严不撒谎。
    黄元不平庸。
    张嶷不顾大局。
    这三个条件,单出现一个,他都愿意信的。
    毕竟史书总有曲笔之处,更有春秋笔法之说。
    出现两个,考虑到李严还不是后来的李严,张嶷还不是后来的张嶷,黄元……这个就算了。
    总之就是人总有一个成长变化的过程,那一狠心,也不是不能信。
    但要三件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……麋威感觉自己还不如相信高定是突然暴毙,导致手下离散。
    毕竟这时代南方未得到充分开发,所谓山越瘴气之地。
    确实不太适合长期居住生活。
    所以思来想去,他越发感觉张嶷所报才更接近事情的真相。
    这时他目光正好转到诸葛亮身上。
    不料后者的目光也同时转了过来。
    四目相对,诸葛亮忽然开口道:
    “师善曾向陛下举荐张伯歧,你以为此人如何?”
    此言一出,众人也纷纷看向麋威。
    主要是能讨论的都已经讨论过,正好听一听新来的意见。
    麋威下意识便要声援张嶷。
    然而转念一想。
    自己心中那些理由根本不足为外人道。
    那无凭无据,自己作为张嶷的举主,单纯的声援,说不定会起反作用。
    于是稍稍思量,道:
    “我以为此事该料敌从宽,不管真假,总要遣一队人马南下,以探清敌情。”
    “若高定大军没有入蜀,那正好去清剿残寇。”
    “若贼寇果然猖獗,则更应速速发兵击之!”
    “至于李、张二人谁是谁非,此时反倒是次要,可等敌情明晰后再请陛下圣断!”
    “师善此为老成之言!”蜀郡太守杨洪当场赞许。
    其余几个文臣也各自颔首。
    “若发兵,谁为将,带多少兵?”
    问话的是翊军将军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