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老将一语,半生得失 (第2/3页)
 至此,他终于明白对方的意思。
    其实汉、胡双方真正的差距。
    在于“纲纪”。
    在于“法度”。
    或者用后世的话来说。
    就是“军事组织度”和“战略动员能力”的问题。
    中原皇朝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。
    便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,严密而精细的国家组织形式。
    其后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,这一套模式已经彻底成熟,并将继续引领时代近两千年。
    所谓汉承秦制,而汉之后,大多是在汉制基础上修修补补。
    但皇帝、朝廷、朝纲、官吏、郡县制……乃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。
    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。
    而只有把这一套上层架构都搭建完成之后。
    士兵在战场上才能做到进退有度,如臂使指。
    会畏惧军法,会慑于道义,会听从调度,而非一盘散沙。
    麋威作为后世人,或许对于“天子权威”的感觉不如古人敏锐。
    却不妨碍他通过观察前后历史,触类旁通。
    远的不说。
    就说那位刚刚“被发丧”的刘协。
    其人早就是曹操手中傀儡。
    为何还能当三十年皇帝才下台?
    还不是因为在这片土地,这个时代,“天子”的权威就是那么不容置疑。
    以至于枭雄如曹操,也不得不借助其名位来达成“上下并力而战”这个战略目标?
    而再往后世去想。
    为什么农耕时代中原文明长期压制周边?
    为什么游牧势力南下之后,但凡能成气候的,都会迅速汉化?
    还不是因为在农耕经济条件下,这就是国家、军队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?
    唯有这么组织的国家。
    方才能在外战中爆发出足够持久而强大的战斗力。
    任何对这一点漫不经心,视而不见,反应迟钝的族群。
    都会在残酷的文明竞争中迅速衰败,零落成泥。
    无一例外。
    想明白这一点,麋威再去看那个一直被他认为只是走过场的称帝仪式。
    忽然就有了不同的感受。
    继而又明白,为何马超盛赞刘备才是蜀中最擅长“上下并力而战”的统帅,而诸葛亮次之,两人又领先于其他大将。
    因为这两人早已经超出了普通军事统帅的范畴,成了季汉帝国的制度奠基人。
    这时马超蓦然回首,指着自己自嘲道:
    “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当年和韩文约联军十万,还是赢不了曹孟德了吧?”
    麋威彻底恍然。
    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