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人心得失 (第3/3页)
“府君可曾记得建安十三年,荆州此地是个什么境况?”
邓芝摇头:“我早年不得志,建安初年便已迁居蜀中。”
“不过我知道威公想说什么。”
“建安十三年,曹孟德大军南下荆州,刘琮竖子不告而降,致使大王措手不及,不得不弃守樊城南奔江陵。”
“其后大王过襄阳,走长坂,一路上士民纷纷来投。”
“临至当阳时,大王身边已聚众十余万,辎重数千。”
“如此王者之师,我在蜀中听闻,嗟叹数日竟不能自已。”
邓芝一顿,转头直视杨仪双眼:
“彼时威公尚在襄阳家中,不知有何感想?”
杨仪挺腰梗脖道:“我恨不得立即南下追随大王!”
然而邓芝只是冷笑不语。
杨仪赧然干笑,道:
“彼时曹军势大,若说不畏惧,那定是骗人。”
“但见此聚众十万浩荡而行的景象,说心中竟无半点触动,那同样是骗人。”
“否则我后来何以弃了曹氏提拔的荆州刺史,南下转投关将军呢?”
“还不是因为亲眼见识了那顷刻而聚的十万之众后,知道了荆州的人心得失所在?”
邓芝这才颔首。
却见杨仪在坦诚之后,一时感怀起来:
“大王能得士民之心,乃是王者气象。”
“若他的对手皆为庸碌之辈,凭此十万之心足以席卷天下。”
“奈何他偏偏遇到了一个曹孟德!”
“曹氏为人、谋事、用兵,可谓侵略如火,天然得霸者三味。”
“而大王有所顾忌,行事自然要慢上三分。”
“此消彼长,每每有所起势,转眼就被曹氏吞灭。”
“在徐州是如此,在荆州亦是如此!”
“去岁关将军好不容易威震华夏,却偏偏遭遇后来的事端……真可谓得其人而不得其时也!”
说到此处,杨仪眼眶竟已微微泛红。
“我记得府君是新野人士吧?”
“也不知如我等荆北士人,何日能借王师之威,衣锦还乡?”
邓芝对此深有同感。
不住连连颔首。
但他今日毕竟不是来听杨仪感怀往昔的。
确认了不会所托非人后,便将手中竹简塞到杨仪手中。
顺便将杨仪手中那卷弃之于地。
“还请威公谨记今日之语,莫要忘了‘民心’二字!”
言罢甩袖而去。
杨仪呆愣片刻,低头看向手中竹简,又是一怔。
原来此简还吊着一块已经剥开的封泥。
泥块上压着的印记,赫然是关羽的前将军印。
这是一份军令!
杨仪哪敢怠慢,立即展开细读。
旋即三度呆愣当场。
片刻后,他抬头北望,面色时红时白。
最终只从喉头挤出两个颤抖的音:
“北伐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