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八十三章 兴儒的希望 (第2/3页)
我们的治国理念,并延续于子孙万世。
只有这样,咱们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才能真正为生民立命,为万世开太平!
儒道,是为了君王服务,是王者之道。
汉化,则是为了平民百姓,是治国之道!”
王鹗与元好问眉头依然紧锁。
侍其轴与王治则相顾颔首。
忠君或是忠国,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,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。
君为天,有君才有国。
君死,若无后祚,则国灭。
一个国家,延续的是一个王朝,而非人民、文化与政府。
而儒道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,是因为儒家所宣扬的“仁德、顺服、以礼为尊”,对于君王的统治是有利的。他服务的是一个国的君主,而不是一个国的百姓。
想要与忽必烈抗争,建国是一定要走的道路。但是未来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,赵权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。
只是无论未来的这个国家长成什么样子,赵权都不希望,会是以赵家为延续的一个朝代。
而维系这个国家,得以存续的一个必要条件,就是对汉家文化、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尊崇。
而非简单的儒家道统。
当然,现在跟那些老儒讲这些东西,根本就讲不清楚。赵权也不想多增添彼此间的隔应。
相比与这些老家伙谈事件,赵权还是更喜欢在机要室呆着。
这里,才是真正做事的地方。
“十年以来,逃离邢州的民户,有约六千户移居周边的磁州、相州、大名府、冀州、真定等地;穷困绝户近千;其余大多西入太行山避难。
这两年以来,从太行山转迁至南京府辖地的邢州民户,约为两千多户。”
高正源如背书般地说着。
邢州民户见空,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南京府偷偷地迁移人口。但是,南京府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。
还好,邢州府的民户,已经快被薅光了。否则忽必烈一到,绝难再从邢州迁走一个人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